高尔夫世界都进入新时代了麦克罗伊终于完成迟来的救赎他的职业生涯充满波折,曾在11次美国大师赛决赛中失利,而其他五位传奇选手首次夺冠时,之前失败次数均不超过三次。
4.然而,麦克罗伊在疫情时期展现出坚定的信念,专注于自身对胜利的渴望,最终完成了生涯大满贯。
5.除此之外,麦克罗伊还与伍兹一同创办新式高尔夫赛事TGL,旨在从比赛形式层面给高尔夫带来变革。
35岁的罗里·麦克罗伊先是抱头仰天叹息,随后又双膝跪地,埋首于草坪之中掩面哭泣,最后大吼一声结束了自己独特的系列“庆祝动作”。长期被誉为“泰格·伍兹后高尔夫第一人”的麦克罗伊终于赢得了美国大师赛。这是他在高尔夫四大满贯赛事中唯一还没夺冠的一个,解锁了这个成就,也就意味着麦克罗伊完成了生涯大满贯。
麦克罗伊在赛后继续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他不断揉搓着自己的脸,与搭档以及对手拥抱,挥着拳将帽子摔在地上,但唯独没有展现太多笑容。他在赛后说道:“那种反应里并没有太多喜悦,只是松了一口气。”
包括麦克罗伊的反应在内,这场比赛是如此特别,就连在CBS观看了数十年比赛的资深制片人们,也禁不住当场回看起了这场赛事。但如果你了解麦克罗伊走过了一段怎样的旅程,或许你就能明白一切。
当2014年,25岁的麦克罗伊夺得PGA锦标赛冠军后,第四次加冕大满贯的他只比伍兹夺得第四冠时大九个月。但在那之后超过10年的时间里,麦克罗伊21次闯入大满贯赛前十名,却没有夺得任何一个锦标。两次夺冠期间,麦克罗伊11次参加美国大师赛均未夺冠,而其他五位传奇选手在这里首次夺冠时,之前从未失败超过三次。麦克罗伊甚至在2011年就错失了赢得大师赛的绝佳机会,这加起来已经是14年的时间。那一年正是他首次夺得大满贯冠军的年份,可以说,对美国大师赛冠军的追逐贯穿了麦克罗伊的整个职业生涯。
在本次大师赛期间,麦克罗伊进行了一系列疯狂的表演。他可以越过高空和水面,将球打到离洞口只有几米远的地方,最终拿下比标准杆少2杆的“老鹰球”。但同时,他也在整个赛事期间打出4记“双柏忌”,即比标准杆多出2杆完成一个洞,这种失分被认为是职业选手的噩梦。
尤其是决赛轮,麦克罗伊在第一个洞就将球打到了水里,在罚杆后吃下“双柏忌”。在美国大师赛历史上,从未有人在4记“双柏忌”后还能夺冠,而在某一轮落后7杆还能夺冠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泰格·伍兹。
历史仿佛在重演,2011年大师赛,麦克罗伊在前三轮打出优秀的成绩,却在决赛轮打出了80杆的糟糕表现,与第一个大满贯冠军失之交臂。
但这一次,麦克罗伊在步步追分,他与贾斯汀·罗斯在令人窒息的气氛当中交替领先,战至加时,最终,麦克罗伊在“突然死亡”回合以一杆的优势捧起冠军。他的对手罗斯在整个赛事期间有两轮打出
少于等于66杆的优秀成绩,大师赛历史上,此前只有两个人在这种成绩下仍未夺冠,这更衬托出了麦克罗伊的表现有多么惊人。
在外界看来,这样一段漫长的苦旅和激动人心的之后,麦克罗伊仿佛才到达了他“应该出现的位置”。不论是前辈、球迷、媒体还是品牌,人们长期以来都将麦克罗伊视作伍兹的人,这种期盼下的压力是非同寻常的。
从1990年代至今,“泰格·伍兹”这一名字就代表了高尔夫球,不论是个人荣誉还是社会影响力,伍兹都可以进入“史上最佳”的评选当中。
在荣誉上,他保持着多项个人纪录。两次连续超过5年的世界排名第一体现了他生涯中漫长的统治期,15次大满贯冠军则仅次于杰克·尼克劳斯的18座大满贯,而一年内斩获全部四大满贯冠军的“老虎满贯”则是伍兹最令人惊叹的成就之一,至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复制。伍兹就像乔丹一样,用极其全面的荣誉成为了高尔夫竞技当中“最高的山”。
而从商业角度,伍兹也赶上了美国体育商业蓬勃发展的好时代。以超群的实力作为底蕴,身为美国人的伍兹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偶像之一。
1996 年,伍兹21岁时,他就与众多公司签署了代言协议,包括通用汽车、美国运通、埃森哲和耐克等多个品牌。2000 年,他与耐克签署了一份为期 5 年、价值 1.05 亿美元的续约合同,这是当时职业运动员签署的最大代言协议。伍兹一直被认为是耐克在高尔夫领域最大的金字招牌,帮助后者在高尔夫领域从初创阶段发展到领先地位。
据《福布斯》的统计,到2009年时,借助奖金、代言等方面的收入,伍兹是世界上第一个赚取超过10亿美元的职业运动员,其中仅赛事奖金就超过了1.2亿美元,这是高尔夫史上的最高纪录。2019年,伍兹还被白宫方面授予了总统奖章,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地位。
有了伍兹这么一座“珠穆朗玛峰”,麦克罗伊想要追赶并超越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他的起步非常亮眼——2011年,就在伍兹被场外事件困扰时,麦克罗伊一鸣惊人,拿下了大满贯的美国公开赛冠军半岛官网,并且打破了多项由伍兹等传奇选手保持的杆数纪录,下一个超级巨星的时代仿佛近在眼前。人们期望他像伍兹一样在重要的锦标当中所向披靡。
但一切都仿佛在2014年之后就戛然而止。虽然看起来,麦克罗伊的实力毋庸置疑,他在美巡赛和欧巡赛这样的常规赛事,以及联邦快递杯等锦标赛当中持续展现自己的实力,将无数赛事奖金收入囊中,如今,他是第二位在奖金收入上超过1亿美元的高尔夫球手,仅次于伍兹。
但在大满贯赛事里,麦克罗伊却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他每年都是夺冠热门,却每年都在比赛中折戟。在整个体育界,最重要的锦标都是球员跻身传奇之列的必要背书,在高尔夫也同样如此,但麦克罗伊一直无法更进一步。
而在商业层面上,麦克罗伊也同样磕磕绊绊。2013年,耐克与麦克罗伊签下了为期 10 年、价值高达 2.5 亿美元的代言协议,品牌看好他成为伍兹的人,然而对新装备的不适应导致了麦克罗伊在这一年状态下滑,从世界第一下降到第六。到了2017年,耐克退出高尔夫业务,他们与麦克罗伊更新了协议,续约合同为期 10 年、价值 2 亿美元,仅涉及服装。可以说,无论是耐克的高尔夫业务,还是麦克罗伊个人的影响力,都没能通过双方的合力更上一层楼。
在2013年,麦克罗伊还与自己的经纪公司Horizon Sports Management陷入纠纷当中,双方在两年后达成庭外和解,但麦克罗伊不得不因为违约赔偿对方2100万欧元,外加全部的诉讼费用。这对麦克罗伊来说是一次损失惨重的商业挫折。
麦克罗伊如今仍然保有NBC、泰勒梅、耐克、欧米茄等代言合作,在去年的福布斯运动员收入榜上,他也以超过8000万美元的收入排名第19,其中非竞技收入排名第10。但在社会层面,麦克罗伊始终没有像伍兹一样,冲破高尔夫这一圈层,成为一个更大众的体育偶像。
事实上,作为一个球员,麦克罗伊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光。历史上大部分大满贯选手的夺冠时间跨度都不超过20年,巅峰期一般在35岁之前,现代高尔夫球手能在高龄夺冠的更是凤毛麟角。例如泰格·伍兹,除了在43岁那年夺得1次大师赛冠军,他上一个大满贯是在33岁拿的。在2008年的夺冠之后,他先是受到场外事件困扰,又连续多年陷入伤病当中,逐渐退出了活跃状态。而35岁的麦克罗伊,距离自己首次夺冠已经过去了16年,即便他能像菲尔·米科尔森一样打到50岁,他也不太可能延续自己的巅峰状态,从而追上伍兹的成就了。
而放眼如今的高尔夫界,麦克罗伊可能是最后一个天才少年。在至少夺得两个大满贯的选手里,最年轻的斯科蒂·舍夫勒已经28岁,去年《福布斯》运动员收入榜排名第二的约恩·拉姆已经30岁,他们都在25岁后才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大满贯,而麦克罗伊在25岁时有四座。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将更多期待放到他的身上。但如今看来,即便麦克罗伊拿下了生涯大满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尔夫最显眼的图腾依然会是伍兹。
但这或许也不仅仅是麦克罗伊本人的问题,尽管高尔夫在中国等新兴市场不断增长,但在欧洲和美国,至少在疫情之前,高尔夫球场和人群都在不断减少的过程中。
美国国家休闲与公园协会 (NRPA) 的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18年在美国的参与高尔夫的人群数量减少了680万,降幅达22%,18洞的标准球场减少了1243个。报告认为,这种衰落是由于打球成本高昂、建设球场难度加大以及这项运动与当代生活方式不相容造成的。而sportsmediawatch网站的数据则显示,电视收视率最高的美国大师赛,其最重要的决赛从1997年最多的2030万观众,到2019年仅剩下1080万观众。
作为新一代的高尔夫偶像,麦克罗伊本应成为收视率的保证,但他却无法阻止高尔夫整体受众的下滑,而这样的趋势,反过来也影响了麦克罗伊受到的关注。
疫情时期,户外活动的高需求固然重新点燃了人们打高尔夫的热情,但来势汹汹的新势力LIV则让这项运动陷入新的动荡和当中。在LIV与PGA Tour从商业到的大战当中,麦克罗伊作为既有秩序的维护者,伍兹之后最有发言权的球员代表,成为了反沙特势力的急先锋,但球员的不断流失,以及PGA高层绕过球员与LIV谈判等事件的发生,让麦克罗伊能够做的事情变得很有限。不仅如此,在LIV的入局下,高尔夫赛事的格局或许将迎来剧变,以后的球员商业价值,球员荣誉地位将会如何被定义?这或许会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行业的繁荣能够铸就巨星,而如今在高尔夫项目的剧烈变化下,在涉及到大型资本乃至国家角力的情况下,这或许很早就注定了麦克罗伊无法成为下一个伍兹。
在过去,伍兹的出现代表了一种传统的英雄式叙事,人们渴求的是一种接近神祗的偶像,是在竞技层面近乎无懈可击的表现。横向比较所有的体育项目,几乎所有粉丝都在最好的运动员身上追求这种毫无瑕疵的神性,仿佛一个人就代表了这个项目里的全知全能。
但在麦克罗伊身上,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个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故事,一个如何与自身的诸多矛盾共存并前行的故事。
麦克罗伊的家庭一定对这种矛盾深有体会。麦克罗伊出生在北爱尔兰的一个天主教家庭,这里不光处于的最前沿,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主教与南边的共和派在当地的认知里是画等号的,他的一位叔祖父就倒在了北爱尔兰武装组织的枪口下。但麦克罗伊一家依然决定留在这个新教聚集地。虽然麦克罗伊声称自己在童年没有感到区别对待,但他也提到,假设在打球时没有北爱尔兰代表队,他也有可能不会选择剩下的任何一边(英国/爱尔兰),因为这会激怒很多人。
虽然在多年以后,麦克罗伊选择了两边都代表,先后加入爱尔兰以及爱尔兰-英国联队。但当麦克罗伊处于沙特和美国的“高尔夫战争”前沿时,不知道他又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家庭背景。
对麦克罗伊来说,他或许已经不太纠结这件事。但期待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则实实在在地困扰了他整个职业生涯。对麦克罗伊的期待就像是一个诅咒,既能让他努力打进赛事的最后阶段,却也能在关键时刻使他迷失,将他摧毁。
举办婚礼,却当了一回“落跑新郎”,取消了婚约,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进入这一阶段。那也是他最后一次拿到大满贯冠军的一年,麦克罗伊后来承认,从那开始后的六年里,他在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好去争夺大满贯冠军。那就像他心上的一道疤痕,只要不靠近冠军,不去揭开伤疤,就不会再次面临痛苦。
但在十年后的今天,麦克罗伊选择主动揭开伤疤。他依然在赛前抱怨压力难以承受,但站在球场上的麦克罗伊明显在告诉人们,这次他已经接受了这一切,也接纳了自己。他打出了往常不可能夺冠的失误数量,却未曾有一刻放弃过抢分的机会,他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
在打出一记穿越高草和树林的高难度球之前,多年的搭档球童哈里·戴蒙德认为难度太大,劝他保杆,但麦克罗伊决定冒险,
他成功将球打到了离洞口只有几米远的地方,然后大笑不止,为自己的技巧和好运欢呼,很显然,那一刻他仅仅只是在享受自己的比赛过程。麦克罗伊在赛前就对美国《每日快报》说道,他需要保持坚定,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福布斯》将其形容为“气泡”(bubble)的力量,专注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这种专注源于对卓越的追求。企业家Darian Shimy在文章中形容,最优秀的领导者就像最优秀的运动员一样,往往更被对失败的痛恨而非对胜利的渴望所驱使——但他们也明白,长期的成功源于向内而非向外。无论是大师赛的落败,还是过高的期待,过去的麦克罗伊迷失在了外界的纷扰当中。但当他抛开一切,专注于自身对胜利的渴望,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年。
这种贯穿职业生涯的心灵归途为麦克罗伊的故事添加了一些神话史诗感,只不过,他不是伍兹,不是《圣经》中无所不能的耶稣。麦克罗伊更像是《荷马史诗》里的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一朝成名,归途却经历了十年的苦旅,一度隐姓埋名四处流浪,但最终,他重拾了自己的身份回到家乡。当所有人以为他已经身亡的时候,奥德修斯回到了王座,再次击败来犯的敌人。
当然,在现代背景下,麦克罗伊的身后不会有雅典娜来帮助他,但只要直面并倾听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神,驱逐心中的魔鬼。这样的一段旅程正是如今人们最希望听到的故事之一。而踏入传奇殿堂的麦克罗伊,或许会从另一个方面尝试靠近并超越伍兹——他与伍兹一同创办的新式高尔夫赛事TGL在一波三折后终于在今年开赛,这一融合了虚拟现实、室内场馆、快节奏的赛事给球迷带来了新的体验,与LIV类似,TGL将从比赛形式的层面给高尔夫带来变革,假如这个项目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它将毫无疑问帮助麦克罗伊上升到比传奇更高的地位。